武夷山濟龍廟
武夷山濟龍廟位於武夷山市星村鎮巨口村下漈自然村,武夷山國家公園251環帶公路傍。武夷山14個正式登記開放的道教場所之一。

該廟建於宋真宗咸平年間,距今已過千年。史上多次遭遇焚毀,20世紀80年代由當地村民簡易修建。
老殿所供奉的主神是鳴山大帝(由東晉名將石敬純的事蹟演化而來)和當地閩山道派的諸神。
濟龍廟所在村莊有流水和古樹纏繞,道觀四周有近3000畝的茶園和森林環抱、生態極佳。尤其是道觀四周,多為可用於建造的宅基地和損毀的老宅,為後續濟龍廟的改擴建提供用地支持。

濟龍廟(道院)茶旅文化綜合體規劃與發展方向
一、文化打造
1.武夷山本土道教文化中彭祖、武夷君、皇太姥、武夷十三仙,白玉蟾、楊太白,在武夷山有傳說但沒進行深度的挖掘、更沒形成殿堂供奉。而道教中最接地氣的財神文化和甲子(太歲)文化在武山乃至福建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落地。
2.武夷養生文化。彭祖及兒子彭武、彭夷,是武夷山地名的由來。長壽之神-彭祖的養生之道,是國人乃至全世界華人仰望推崇的養生法門。結合武夷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及國家公園頂級的生態優勢,無不為武夷山康養產業的做大做強提供文化加持。 以濟龍廟及四周近3000茶園為載體,在不改變土地性質不佔有土地指標的情況下,搭建百棟以上的養生山居木屋,結合道家諸多的養生法門,和茶葉養生的各種應用,深挖和打造以彭祖為代表的養生文化,完成茶與健康的最佳落地模式。
3.龍文化的打造。龍圖騰是古老華夏生生不息的精神崇尚。濟龍廟在未來的發展與傳承中,迎接四海龍王,求來年風調雨順,歲歲平安,是濟龍廟造福十方眾生,為百姓謀福祉的又一善舉。
二、茶旅文化綜合體的規劃與建設
1.武夷山國家公園環帶公路(251環帶)文化旅遊資源的挖掘與利用,是武夷山市、南平市和福建省三級政府高度關注與重點投入的計畫。濟龍廟與茶旅文化綜合體的建設與文化打造無疑是應景順勢並可藉力發容易落地的計畫。
2.數十年來,武夷山旅遊一直未能突破遊客成長甚至減退的瓶頸。武夷山的宗教朝聖也一直是武夷山文化旅遊的一塊價值窪地和產業短板。與武夷山文化旅遊相融合,填補武夷山文旅中宗教朝聖之空白,進而有效的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中國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鎮巨口村下漈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