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閏月會不吉利嗎?閏月是否有禁忌?

農曆閏月會不吉利嗎?閏月是否有禁忌?

翻開2025年的農曆日曆,會發現有兩個農曆六月:第一個是正常的“六月”,緊隨其後的是“閏六月”。這多出來的一個月,恰恰體現了傳統曆法的精妙之處,它是古人調和“月相圓缺”與“四季輪回”兩大自然節律的智慧結晶。

 

閏月的出現

閏月的出現《千字文》裡說“閏余成歲,律呂調陽”指的就是曆法中置閏。曆法不僅是簡單的“陰曆”,實際上是陰陽北斗合曆。早在商朝,就通過長期觀測北斗七星、二十八星宿等天體的動態變化,結合太陽運行與月亮盈虧週期,發現季節和月份有較為固定的關係,為設置閏月提供了天文依據。

在早期卜辭中,閏月放在年終,稱為“十三月”,是“年終置閏”法。而到了晚期的卜辭中,就已將閏月置於年中,並沿用上月的“月名”。為中國傳統曆法的確定奠定了基礎,大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這種置閏月來調整每年時間的方法,一直延續使用至今,對後世的曆法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如周曆、漢曆、唐曆等曆法的發展都受到了商朝曆法的影響。

 

華人農曆傳統曆法中的置閏

傳統曆法以北斗七星旋轉一圈劃分一年四季,一個農曆月(稱為“朔望月”)以月亮繞地球運行一周為基準,平均大約是29.53天。

二十四節氣,則是看太陽的變化確定的,一個太陽回歸年約365.24天)以指導農業生產。

 於是西元紀年的一年12個月,月份數有31天、30天、29天、28天四種,全年365天或366(閏年)

而中國傳統紀年則是以月相盈虧兼顧太陽周年視運動兩個自然週期為依據制定,一年12個月,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個西曆年和一個農曆年相差11天左右。“經年累月”下去就會發生農曆年的月份與季節不能對應、寒暑顛倒的現象。

為使農曆年與西曆年能基本對應,農曆採取置閏的方法來調節,即“無中氣則置閏”,也就是在19年中安排7個閏月,置閏的規則不是隨機的,而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來確定。二十四節氣是將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即黃道,以15度為間隔等分為24份,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二者相間排列。農曆曆法規定,每個農曆月都有一個中氣,如果某個月中不包含中氣,就算作上一個月的閏月。

農曆月以月球繞地球運行週期即朔望月為准,朔望月平均長度是29.53天,累積12個朔望月,也就是一個農曆年的長度,為354天或355天,與一個回歸年(365.24天)相差11天左右。“經年累月”下去就會發生農曆年的月份與季節不對應的現象。故我國古代天文學家考慮到這一點,在編制曆法時,為使每月中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就以朔望月為主,同時兼顧一年的寒暑季節變化,採用置閏月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就是在19年中安排7個閏月,這樣一來,農曆年的平均長度和回歸年的平均長度就基本相符了。 置閏的規則不是隨機的,而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來確定。二十四節氣是將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即黃道,以15度為間隔等分為24份,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二者相間排列。農曆曆法規定,每個農曆月都有一個中氣,如果某個月中不包含中氣,就算作上一個月的閏月,稱為置閏。 今年722日(農曆六月二十八),是中氣大暑,下一個中氣處暑在823日(農曆七月初一),這當中的725日至822日的農曆月中只有一個節氣立秋,沒有中氣,所以這個農曆月就定為閏月。因為上一個月是六月,所以這個閏月就稱為“閏六月”,共29天。

可以知道,“閏月”本質上是為了調節太陽與月亮的回歸週期,是曆法上的正常調整,與吉凶禍福並無直接關聯。因此,閏月並不具有任何特殊的吉凶含義,也不會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民間關於閏月不吉利的說法更多是基於傳統習俗、文化觀念和心理因素,所以根本不要擔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

 

閏月神誕要過兩遍嗎

比如六月是觀世音菩薩的成道月,是不需要做兩次神誕的。記得保持一顆虔誠恭敬與溫暖善良的心,才是更重要的唷!

閏月本身無吉凶屬性,更多是曆法智慧。

民俗寓意可選擇性傳承:如借機表達孝心(送鞋、茶)、規劃人生大事(結婚),但不必擔憂禁忌。關鍵在心態:積極生活、珍惜時光,遠比糾結日期更重要。

 

返回網誌